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师资介绍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

学科带头人:吾守尔·斯拉木

研究方向:

1)      多语种语音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吾守尔·斯拉木(负责人)、赵晖、努尔麦麦提·尤鲁瓦斯、热依曼·吐尔逊;

2)      视觉信息智能处理理论及技术:艾斯卡尔·艾木都拉(负责人)、阿里甫·库尔班、刘胜全、王羡慧;

3)      分布式系统与网络信息安全:于炯(负责人)、吴向前、张振宇、努尔布力、杨文忠、张琳琳

4)      多语种语言计算理论与技术:吐尔根·依布拉音(负责人)、古丽拉·阿东别克、田生伟、艾山·吾买尔、阿力木江·艾沙;

学科概况:

本学科经过新疆大学“211工程、自治区重点学科以及国家一省一校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的重点建设,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基地,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平台和以吾守尔·斯拉木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由较深学术造诣的中青年教师组成的稳定的高水平学术梯队。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通过凝练已有学科方向、汇聚本学科队伍在多语种语言计算理论与技术、多语种语音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视觉信息智能处理理论及技术、分布式系统与网络信息安全等4个学科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本学科拥有研究人员43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3名(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19名,讲师11名,研究人员专业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期中45岁以下的研究人员占到50%,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且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本学科带头人、骨干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处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处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教育等权威期刊的编委,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科研基础与条件:

近五年,本学科获批纵横向科研项目共计86项,经费总额达3719万元,其中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省部级项目16项。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6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科研主力军,近五年,研究生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9篇,其中被EISCIISTP等检索的论文有36篇。这些项目促进了同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增加了科研气氛,培养了科研队伍,增强了重点实验室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能力,充分体现实验室作为多语种信息处理领域独有的特点,实验室学科的覆盖面扩大、学科的交叉逐步增强,围绕多语种信息技术,在原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力求创新,形成了国内外信息技术的特色领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推动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学科多元化、国际化做出了贡献。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区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努力改善了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环境,为科学研究创造了物质支撑条件。如:

自治区级《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多年以来多语种信息技术研发及应用作为新疆大学和信息学院的面向自治区信息化和经济建设的主要教学、科研和应用基地,它承担着:新疆大学211工程信息技术及应用重点学科重点研究方向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任务;国家863项目等10多个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的研发应用,计算机应用硕、博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多语种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是国家和自治区的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在信息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29月开始,多语种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从逸夫楼搬进了新建的科技楼,使用面积由原先的1100平米扩充到1900平米。

新疆大学-科大讯飞联合实验室:为了进一步提高新疆大学服务新疆产业发展能力,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大学多文种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实现了优势互补。该联合实验室,以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导向,紧密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在语音及语言核心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工程技术水平,成为新疆语音及语言处理领域的人才集聚高地,在新疆维语及多民族语音及语言处理的基础研究及技术在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双语教学等领域的应用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疆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该平台依托新疆大学网络中心建立了的,为本学科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前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顺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云建设计划,投资350万建设多语种云计算平台,为培养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高端人才,面向中西亚多语种云服务提供必需的技术平台打基础。

专业实验室建设:利用中西部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平台建设项目新建立了《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物联网安全实验室》、《程序设计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诸多专业实验室。

                                              

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在国内外多语种信息处理及智能化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技术特色、队伍特色,在国内外同领域已占有了一席之地,整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本学科已拥有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个,在十二五期间作为重点学科建设考评结果为优秀,已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近五年内的科研经费较为充足,科研经费高达3000余万元。另外,本学科研究方向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即语言优势。面向中西亚市场,发展外向型的软件产业,可充分发挥本学科点的特长,扬长避短。区位优势:新疆与中亚五国的友好交往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维哈柯文字与阿拉伯文字非常接近,具有开展软件和信息技术国际合作与服务的区位优势。后发优势:国内具有自主产权的中文软件的多语种化是我国开展国际化的最好对象,通过东西部合作,把本学科点建成我国软件产业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完全可能的。这对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以及提高我国对中亚、西亚地区的影响和地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学科特色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本学科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结合自治区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应用技术开发;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举,既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开发出了一批信息技术产品。第二,本学科也具有地方特色。除了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外,网络技术应用、图像信息和语音信号处理研究中的许多内容都是根据新疆本地区和中西亚多民族语言的特点开展的。目的就是深入研究解决中西亚地区多民族语言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问题。